当高楼大厦平地起的时候,当车水马龙畅通无阻的时候,当距离越来越近,速度越来越快的时候,我们可否想到这是一群可爱的人在风里来雨里去中劳动出来的成果?我们可否想到烈日下寒冬里这群可爱的人为了缩短南与北东与西的距离时,所付出的一切?然而又是谁带领这群可爱的人在荒郊野岭里架高桥,修铁路,使我们与亲人能更快的团聚?邵友元的队伍就是这个可爱群体的剪影。邵友元就是友缘路桥的启航者。这只领头雁带着他越来越庞大的队伍,牺牲着自己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为了别人更好的团圆。邵友元和他的施工队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修建了一座座赫赫有名的高架桥梁,然而人们却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事。
1965年,邵友元出生在团风县淋山河镇的一个小村里。初中毕业后他随做路桥的舅舅做起了泥工,一干就是15年。那15年的泥工生涯对邵友元来说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邵友元深深的记得有一年一个夏天的晚上,邵友元和工友们干完了一天的活,晚上没地方去玩就在他们的房间--芦苇搭的棚子里打牌,外面下起了暴雨,累了一天的工友们只顾着玩牌,结果雨水漫到了他们的脚上。等他们冲出棚子,看到周围都已经是一片汪洋。后来别人开船过来才把他们救到了岸上。住在棚子里,经常有蛇、蜈蚣等等可怕的东西爬到他们木板搭在石头上的所谓的床上。在荒郊野林的地方住在棚子里,夏天热得要死,冬天冷得要死,一干就是几个月。做完一个工程接着又做下一个工程,枯燥不说工钱又低。儿子才四岁的时候,邵友元带着妻子一起在工地上做,三年没有回家过年,终于攒了五万元带回家。到家里后,儿子都不认识邵友元夫妇了。看到眼前的儿子望着自己傻呆呆的,一句都不喊。邵友元与妻子摸着儿子的头难过得留下心酸的泪水。
有了十几年的泥工经验,33岁的邵友元不再是当初那个只满足于做泥工的小伙子了,他看到舅舅总是小打小闹的一年接两个小工程做。邵友元就问舅舅,为什么不多接些工程多请人,扩大施工队伍?舅舅摇摇头说,不能心大了,得一个工程一个工程的做好。邵友元心里暗想:总是这样下去,工地不会有发展的。想做大做强,就得添设备、加人。1993年邵友元从舅舅那里出来,准备自己接工程单干了。
带着一帮人,邵友元心里压力大,得有活路给大家做才能生存。通过以前在舅舅工地上认识的杨总,他得知中铁十一局的某桥梁工程要竞标了。杨总对曾经是个泥工的邵友元没有很多的认知。邵友元拨通了杨总的电话说:“你好,杨总,我是施工队的邵友元,你们的工程准备下标了吧?你看我们的施工队都是做路桥多年的队伍,施工力量雄厚,有丰富的临场经验。”杨总对邵友元说:“你是哪个啊?我怎么不认识你啊?怎么给工程你做?”邵友元急了说:“我是某某队的施工队班长邵友元啊,某某是我的舅舅。我们给你做路桥多年了,你忘了吗?”杨总这才说:“喔,你舅舅我认识的。对,我们好像是见过面的,但没说过话。”邵友元连忙趁热打铁的说:“我现在和舅舅分开做了,目前还没有接到工程,你这个工程就给我来个开门红吧,竣工后我感谢你。”杨总为难的说:“我拿什么相信你。”邵友元毫不犹豫的回答:“拿我‘邵友元’三个字,另外我再把我这些年的全部积蓄五万元押给你做担保,如何?”杨总勉强答应了邵友元。拿到这个来之不易的工程,邵友元回到工地就开紧急会议对工友说:“刚刚接了个工程,是拿我的人格担保接下来的。希望大家认真的对待第一个工程,这是我们的形象工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随后,邵友元同工人一起,每天在工地上打滚。每天早上施工前他在黑板上用粉笔安排当日的生产任务,每天晚上总结一天的施工进度情况。抓生产进度的同时,还不忘安全问题,施工进度有条有理。经过几个月的苦战,邵友元终于圆满的向杨总交了工程。工人的工资比舅舅那里的同工位的工资还高出30%,大家都愿意跟邵友元干了。看着自己完成的第一个路桥工程,各种车辆在四通八达的路面上奔驰,邵友元第一次有了一种无可言喻的成功感。
1993年,邵友元接到了曾经在舅舅工地上认识的曾总的电话“邵队,你好,我这里有两个工程,你过来看看吧!”邵友元听了曾总的电话后,第二天带上他的人马和设备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路程奔向了工地。谁知道,到了工地后,曾总说这两个工程只能给一个邵友元做,邵友元为难了说:“只做一个,我跑这么远划不来。”曾总不好意思的说:“现在只能定一个你了,已成定局。”邵友元想了想,笑着对曾总说:“没事,我回去做其它工程。屋里还等着我们做事呢,虽然跑这么远亏了五万多,但生意不成仁义在,只要曾总你帮我把吊车吊到车上就可以了。”曾总说:“吊车我想法给你吊上车,另外再给你三万的补偿。”邵友元没有要曾总一分钱的补偿,带着队伍回了家。
凭着一句“生意不成仁义在”,事过不久邵友元又接到曾总的电话,曾总叫他去黄陂见面再谈。这次是真的有工程了,但任务紧急,施工难度大。邵友元大胆的接下来了。一年里接下了八个工程,舅舅都来劝他要量力而行。而他不限于永远是个施工队,要做成公司才是邵友元的目标。
1997年,已经到腊月二十八了,邵友元给工人发了工资,通知年初四的来赶做曾总管辖的厦门大桥工程。谁知道工人一走,曾总的电话来了:“你怎么能放人回去呢,赶快叫回来。哪里有时间回去过年啊。这工程明年5月28日不合拢我的官就要掉。”邵友元说:“曾总,你看这工人一年到头的在这荒郊野外的地方做事,好不容易盼到过年,当然该让他们回去团圆。将心比心啊!你放心,年初四大家回来我们就加紧的做。”曾总听了这话竟然拍起了桌子,直向邵友元发火说:“你听着,误了工期,我们的合作就到此结束……万一不行,只有年后我派其他施工队来援助。”邵友元忙解释:“曾总你放心,我不会误你的事,我也不需要别人帮忙。我自己的人就行了,你放心……”邵友元当然不会让别人插手自己的工程,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给别人机会,自己就失去了机会。
年后,邵友元天天盯在工地上,打着赤脚自己亲自用手试混泥土的质量,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邵友元从其他工地派人过来增援,一天上一百多人施工。后来工程在当年4月20日就胜利完成大桥合拢。曾总对邵友元高兴的说:“今天我请你喝酒,没想到你还真行,比你舅舅胆大。”邵友元也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2008年,邵友元的路桥施工队伍越来越强壮。他投资11万元建办公室,建活动板房,板房里统一装空调。另外每名工人定制一套工作服,统一了“友缘路桥”的形象队伍。他说:“我不能让我的工人像我当年那样,睡在芦苇棚里,水淹到脚上来。都是吃苦过来的人,要爱惜一线工人,工人就是生命线!”
在工地上,邵友元是个严谨的人,对工人的要求极其严格。他说:“没有纪律就管不好队伍,队伍越大越要按章行事。”
有一天,天快黑了,工友们都在忙着收捡工具准备收工。只见一个老工友站在桥上往下扔一条粗壮的钢丝绳。桥下面陆陆续续的行走着收工的工友。邵友元看到一条钢丝绳落在地上,差点打到一个人,心里惊得砰砰的跳。他马上将扔钢丝绳的老工友叫到办公室说:“你怎么能这样做事,这条钢丝绳砸到人可以要命的。你担当得起吗?”老工友摸着头笑笑说:“我看见下面没人才扔的,没多大的事吧!”邵友元的脸顿时黑了下来:“你还在笑,以为我跟你开玩笑吧。你马上去会计那里算工资吧,明天回家去种田算了。”屋外的工友们听到了都进来为老工友求情说:“算了,念在他跟了你多年,莫这样绝情!”邵友元斩钉截铁的说:“没有算了的,今天我就得按纪律办事,不然还怎么管理队伍?叫他去结工资。”老工友还是走了,邵友元的“绝情”换来了队伍的严谨纪律,他说:“在安全上不能有丝毫松懈,更不能讲人情。该怎么样就得怎么样”。
邵友元的舅兄因为没按照施工程序做事,桥身浇灌混泥土后晚上必须盖上胶纸薄膜,他的舅兄屡次不盖。邵友元一气之下,对他舅兄说:“你作为我的得力助手,没少为我做事,可是你屡次不按照施工要求做,将来因小失大,我付不起后果。这桥将来要过很多车,走很多人。我们要为这座桥负终身的责任,为每一个从桥上过的人负责任。我觉得你不适合在我这里做了,我给过机会你,你没珍惜。你明天就结工资吧!”舅兄听了邵友元的话气得没说二话就走了。老婆为邵友元炒了自己的弟弟,好久都没有理他。
邵友元的路桥队伍在2009年正式成立为“友缘路桥”公司。目前公司拥有一台价值123万的卡车,一台50万的吊车,三五的铲车等总产值600多万元。工程队自1993年至今,参与代表工程有京九铁路线泰和上第一座悬灌梁桥梁;上海奉浦大桥主敦38号江段;福建海沧大桥,此桥是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特大型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福建马尾互通立交桥等等,其中获得中铁十一局集团石武客专一公司项目部奖给的“工程进度流动红旗”和中铁十六局六沾复线w3标指挥部奖给的“奋战一百天安全奖”等奖项。一面面红旗,一块块奖章都倾注着邵友元和他的队伍的汗水与心血。
邵友元慢慢致富了,但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今年,他为淋山河老家修了700米的通村路,为了防止村里的一口鱼塘再出溺水事故,邵友元在鱼塘的周边铺了石头,围了护栏。2008年至2009年,邵友元为村里的老人买了医疗保险,去年还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两万元的资助。如今邵友元每次回到村里探亲时,村里的人见到他就乐呵呵的笑,直夸邵友元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