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追寻
占建林
金色的九月,我们千里奔赴到延安,追寻老一辈革命家神圣的足迹,触摸革命战士生活过的神奇土地,零距离的感受先烈的英雄气概,接受了生平最荣耀最圣洁的一次思想和心灵上的洗礼,无比自豪。
九月的延安己有些阴冷,那几天还下了几次雨,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似火的学习热情。在这次延安行之前,我心中的陕西延安一直是:到处都是尘土飞扬的黄土高坡;山坡上的男人们头扎羊角巾,身裹羊皮祆,手拿羊鞭,扯着嗓子唱着信天游……。可是从进入陕西一直到延安我看到的是满眼的青山绿水,与我想象中陕西延安完全是两个世界,这是陕西人民对习总书记提出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最响亮的回答。沿途山上废弃的窑洞己破败不堪,公路两边却楼房林立,人们衣着整洁,想必生活也很富足。这一切足以证明曾经为中国革命无私奉献的延安人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也折射出我们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来到延安我们缅怀革命志士,学习延安精神,探寻延安精神的真谛。七天里我们认真听报告,细心做笔记,深入调研,所见所闻无一不让我们心潮澎湃。
走进基地,隐隐感到那些革命先烈仍在忘我的忙碌着。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基地,五大常委的居所也是他们的办公场所,无一例外的都是那么狭小那么简陋一一两孔窑洞,大约40平米;一张床(或炕),一张小方桌,一张老式三屉桌,两三张椅子,一个木柜成了他们的标配。站在狭小的窑洞里,看到这些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陈设,眼睛不由自主的暗自湿润。贴近伟人们所使用过的物品,一桌一椅都觉得那么神圣那么亲切。凝视巨人的照片,仿佛他们就在眼前,正和颜悦色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兴致勃勃的与我们隔空交流。那时的心情真的是无以言表,有敬仰有激动有欣喜有钦佩有怀念,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超越的特别的爱戴。我手拿手机不停拍照,脑海里不断浮现他们在木桌前奋笔疾书的情景。在这里,他们斗志昂扬,尽情展示他们高瞻远嘱、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尽情展露他们战天斗地、定叫日月换新天的激情壮志。在这里,他们运筹帷幄,不断向全国各地发出了一条条红色革命的信息,指引千军万马有序运动有效战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让国际友人震撼,让日本鬼子胆寒,让国民党发抖,令蒋介石惊诧至死也没想明白怎么回事。在这里,他们豪情博发,写出了一首又一首气吞山河惊世骇俗的壮美诗篇,留下一篇又一篇千古流传的经典大作,创作出一本又一本震惊环宇的宏篇巨著,抒写下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战斗史诗。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看到了一幅幅的鲜活的图片。这里的每一张图片都是一段历史的印记,每一张图片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每一张图片都记录着一段永载史册壮举,每一张图片都显得那么珍贵,以致于在每一张图片前我都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开,无耐时间有限,于是我抓紧时间拍照以便留下这些珍贵的记忆。纪念馆里的义务讲解员青春靓丽,向我们毫无保留的展现延安人民的热情。跟随她我更清晰更全面的了解了圣地延安十三年的艰苦卓越的革命历程。她动听而又精彩地讲解,不时把我带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动容的历史画卷。有时是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有时是充满喜悦的军民欢庆,有时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有时是白色恐怖的重重绝境,最多的是充满硝烟的残酷战斗……。随着参观一步一步深入,我的心情如同延安周围的群山,不停地起起伏伏,对先烈的崇敬之情越来越强烈。
人间正道是沧桑。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中国革命道路上艰苦卓越的十三年,是历经磨难的十三年,是创造奇迹的十三年,也是创造辉煌的十三年。十三年里共产党在战火烽烟中凤凰涅盘,如同弱不禁风的幼苗成长为擎天的大树,实现了从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到当家作主自食其力的华丽转身。枪杆子里出政权。十三年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完成了由一支弱小的疲惫之师发展壮大到拥有千军万马的威武之师,共产党因此逐步掌控全国局势,奏响了中国又一个新政权即将产生的序曲。延安革命纪念馆再现了这段星火燎燃的艰难过程,也向世人展示了无数信念坚定、舍身取义的革命先驱们血染的风彩。
走出纪念馆陈列室到达大厅,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面对革命先驱前赴后继的战斗浮雕和雄伟挺拔的雕像,我默默伫立,再次深深躹了一躬。
延安之行,终身难忘。虽过去许久,仍时时回想。延安精神是十三年里千千万万革命志士在生活、学习、工作、战斗中表现出的卓绝非凡而高尚的品质浓缩的精华,她将永远激励我不忘合作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教育贡献余生。